首页>>要闻 > >>正文

颜宁:我问了20多位同学,没有一个让我眼前一亮

2023-08-27 20:15:05 来源:算法与数学之美

颜宁表示,

有近一半的同学都表示没想过这个问题,


(资料图片)

一时半会想不出,也有同学表现出了迷茫。

深圳医学科学院(筹)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7月8日在个人微博上讲述了一段最近参加博士生推免面试时的经历,在学界引起关注。

据澎湃新闻报道,颜宁介绍:最近参加了一次博士生推免面试,能进入这一轮面试的基本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所能招到的资质最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了。在常规问答之外,我问了几乎所有人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但是20多位同学,却没有一位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

图源:微博

对于自己问的问题,颜宁介绍:我问的问题是: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PI(Principal Investigator, 即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你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优秀的科研团队、充足的经费、完善的实验设备、大把的时间),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

颜宁表示,有近一半的同学都表示没想过这个问题,一时半会想不出,也有同学表现出了迷茫。

对此,也引起了评论区的很多人共鸣。

大多数人表示,目前,读研读博最先考虑的还是生存问题。比起畅想可能10年后的研究领域,更愿意想当前该怎样发一篇高分文章。

也有人表示,即使已经在读研或者读博,都会有一个迷茫期,有时候课题长时间搁浅,很难出成果时,也会犹豫所谓的科研还能不能坚持下去?

比起畅想未来,眼前更尴尬的是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不知道学术研究为何物。

图源:读者来信

普林斯顿教授看过几百份“个人陈述”少有“真实”的

其实对于上述描述,可以说是研究生求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现为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终身讲席正教授及新泽西肿瘤研究所研究员的康毅滨博士。也曾在接受《星期日新闻晨报》时讨论过。他表示:“中国学生聪明,勤奋,但也迷茫,功利心比较重,妨碍了他们的长远发展。”

每年一月底,他会拿到所有申请普林斯顿生物分子系的中国学生的材料。在其中,需要同学们交一份“个人陈述”。

但康毅滨发现,中国学生的GRE能考得很好,不过他们的“个人陈述”经常千篇一律,缺乏特点。很多人并不清楚为什么要来普林斯顿,或者过分要求完美,不敢展示真实的自己。

也是因此,很多学生入学之后,才发现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专业,但是辛辛苦苦读了那么多年书,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

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心态上比较急,比较急于求成,享受不了科学研究的乐趣,总是把实验看作“计件劳动”,一旦不如意,就容易垂头丧气。

虽然这些学生基础扎实、学习勤奋、上进心强、应试能力强、成绩优秀。但缺乏探索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都比较弱,同时功利心又比较强。

也就是说很多人并没有想清楚,自己读博之后该怎样做科研生涯的规划。

读博前,该思考些什么?

清华姚班教授张焕晨曾在知乎上分享 “我见过太多读得极其悲惨的PhD:精神崩溃,心态失衡,身体垮掉,一事无成。所以我想写这样一篇劝退贴,向正在考虑读博的同学们发出“灵魂拷问......’

为了帮助大家认真思考问题,张教授画了一棵决策树。建议想要读博的同学不妨走一下这棵树。

同时,对于在读博期间产生迷茫感的学生来说,首先,要正确认识到这个迷茫感的来源。

有时候,博士生的迷茫来自于承担责任的无力感。现今逆天高的房价,工资永远赶不上物价,更何况国家经济放缓,博士生大多已近而立之年,那点微薄的补助在面对责任时显得很苍白,囊中羞涩的困境更是令人沮丧。

中国现处于一个浮躁功利的科研环境中,青年人面临更多的诱惑,冷板凳坐十年的情况鲜有发生。冷静分析这浮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科研人员待遇的普遍低下,科研人员并没有拿到与工作强度对等的报酬。本来奔三的路上读个博就够奢侈了,你还要面临做博后,三十好几岁才能熬到副教授,一个月工资八千块,房价三万一平,在市场经济下讲情怀,他们怎么静下心来搞科研?梦想太贵,所以年轻科研人员被迫逃离科研。

那么,“别让年轻的科研人员因收入低而放弃梦想,要让科研人员觉得从事科研会有非常好的职业前途。” 这或许是该从社会层面思考的问题。

总之,迷茫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会遇到的状态,但它从来都不是人生的底色。

不光是年轻研究者,甚至一些学业大牛比如施一公先生,也曾表示自己直到博士快毕业,都很迷茫,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

在一次给北大做的学术讲座上,施一公表示:“1995年,我拿到博士学位后,还没有真正想清楚自己将来到底干什么,对未来感到迷茫。坦承地讲,那时我对做研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虽然我那时工作做得也很优秀。”

但在后面研究的途中,他渐渐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的方向。

施一公表示,年轻人发牢骚是正常的。但是大家都是年轻人,在面对很多问题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至少不要因为现实的不调和而丧失信心。中国的未来属于在座各位,希望各位踏踏实实做事,将来挑起国家的重担,成为祖国的栋梁。

—版权声明—

来源:澎湃新闻、學人Scholar、微博、施一公演讲等。

仅用于学术分享,版权属于原作者。

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号:Eternalhui删除或修改!

—THE END—

标签:

最近更新

更多》

要闻

更多》